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文化

    在习主席到访的这个国家,中国文物专家这样修复“丝路明珠”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16日 09:24:0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浏览:790次

      北京9月15日电 当地时间9月14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撒马尔罕,开始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中乌作为文明古国,丝绸之路见证了两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中国西汉张骞、唐代玄奘、明代陈诚都曾到访过乌兹别克斯坦,留下了来自东方的足迹。塔什干、撒马尔罕、希瓦等城市留存大量历史、宗教和建筑古迹。

    图为修复后的文物建筑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后的文物建筑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建交30年来,中乌关系的大树愈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亮点之一就包括古迹修复在内的文化交流合作。中新网记者专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带您了解“丝路明珠”希瓦古城文物古迹修复背后的故事。

      中国在乌开展的首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这句流传下来的中亚谚语道出了希瓦古城曾经的绝美。

      希瓦古城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花剌子模州南部,位于阿姆河下游的希瓦绿洲上。古城周边小湖、河滩、沼泽众多。自公元4世纪以来,希瓦古城就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

      希瓦古城于1967年被公布为文化遗产保护区。花剌子模州内153处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中,53处保存于希瓦古城内。

    图为修复后的广场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后的广场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开启了中乌双边各领域合作的新篇章,其中就包括援乌文化遗产修复项目。2014年4月,双方决定,在希瓦古城选择文物古迹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这也是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的首个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和团队在2014年5月首次面对希瓦古城时,眼前看到更多的是岁月侵蚀后留下的破败和沧桑,“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让文物通过我们的工作‘益寿延年’。”

      用中国智慧修世界文物,促进美美与共

      作为乌兹别克斯坦首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希瓦古城伊钦·卡拉内城,拥有几乎所有伊斯兰风格城市的主要建筑类型,古城被厚重城墙包裹,内城遍布一座座宫殿、经学院和清真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它:“伊钦·卡拉内城的建筑纪念物构成了杰出且独特的中亚传统建筑群,是花剌子模城市文明的独特见证。”

    图为修复前后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前后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许言 供图

      修复项目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主要包含希瓦古城内的阿米尔·图拉经学院和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的保护修复及其周边相关环境综合整治。

      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宗教建筑代表之一,这座建于18世纪40年代的建筑,200多年来只在1983年做过一些局部修缮,墙体裂缝越来越大,最大的裂口宽达30厘米,东南角墙体持续倾斜下沉,下沉深度达50厘米。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建造于18世纪晚期,同样破坏严重,地面、墙砖、墙体、木构件、木基层等均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问题。

    图为修复前后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前后的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许言 供图

      “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是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修中国的文物和修国外的文物,从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角度来说,没有先后排序。”许言说。在他看来,海外文物修复和国内相比,最大不同在于面对的都是全新事物,新的文物面貌、新的历史文化、新的技术工艺。“因此,在国外修文物,首先强调的就是尊重与学习的工作态度。”

      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四原”原则,最大限度保持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保留文物历史信息,中方工作组用中国文物的修复理念来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

      在希瓦古城的修复过程中,石材、砖和木料是主要材料。为了最大程度贴合建筑原貌,中国修复队曾在希瓦古城大量采购传统的砖、石和木料。这一做法让当地工匠十分不解。他们认为钢筋、混凝土新材料更结实,甚至认为是中方舍不得花钱用新材料。

      当中方工作组里的文物修复师将一处墙缝里30年前修复时使用的水泥剔除,再用传统工艺的灰浆进行涂抹后,两者修复的优劣程度让当地工匠心服口服,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传统工艺的可贵之处。

      除了原材料,还须用原工艺还原原形制。许言团队在当地招募了一批懂传统建筑工艺的工匠,结合他们所熟悉的工艺做法开展文物修复工作,中方工作组更是贡献出了嘉峪关城楼的修复方法。在修复过程中,团队根据穹顶和墙面裂缝的宽度,及两块砖之间灰缝的变形程度,一点点、一处处重新砌砖抹缝,把裂缝弥补起来。这部分工作进行了整整4个月。

      为期三年的修复工程不仅为乌方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也为希瓦当地培养出了新的一批传承传统工艺的匠人。

      以优质修复惠及当地百姓,促民心相通

      仅仅修文物还不够,希瓦古城的修复项目位于居民生活区。此前的希瓦古城北门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正是位于北门主干道两侧,这样的周边环境长期持续,对不可移动文物本体也会造成损坏。因而,整体环境的整治也提上中方工作组的日程,以期实现当地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两全的目标。

    修复前后的民居建筑及周边道路环境。许言 供图
    修复前后的民居建筑及周边道路环境。许言 供图

      许言介绍,为尊重当地宗教信仰,中方工作组按照传统方式设计了道路和广场的地面铺装,铺装设计注重伊斯兰建筑几何图形的运用,用当地黏土砖并以传统几何方式铺设,以保持和古城历史风貌的统一协调。为彻底解决排水不畅带来的建筑基础糟朽、居民出行不便问题,整体重新梳理了场地排水。根据地势与现状,采取“场地分区、道路分段”的排水策略,并沿用了希瓦古城原有渗井与地表蒸发、地下径流结合的排水方式及道路坡度,以减少场地变化及后期维护困难。

      同时工作组还对街道进行适当的电缆入地、排水管线敷设等基础设施改造,并对建筑和区域的照明设施选型及亮度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现场调试。“就夜间照明这一项,我们就调试了多次,不仅要保证照明效果,更重要是不能让灯光直射进周围居民家中,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图为修复前后的北门附近民居及道路环境。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前后的北门附近民居及道路环境。许言 供图

      修复项目所在地的百姓十分认可中国文物专家。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希瓦老百姓看到修复队就竖大拇指;“你好”“谢谢”等中文成为小朋友们挂在嘴边的词。许言常常被当地人的热情淳朴所打动,“我们中方工作组里曾经有位队员半夜不舒服,当地人二话不说拉起他就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医院,非常感人。”

      在文物保护援外项目中,修复成果一般要获得世界遗产管理部门、当地政府和民众、国际业界专家、国内相关部门等四方共同认可。时任希瓦市市长朱马尼亚佐夫在看过修复项目后表示,在乌中两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阿米尔·图拉经学院与哈桑·穆拉德库什别吉清真寺已排除险情,恢复了历史风貌;古城北门主干道和居民生活区广场的环境明显改善。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效保护了宝贵的希瓦古城,工作成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充分肯定,在促进希瓦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为古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3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沿着中方援助整治后的道路视察阿米尔·图拉经学院,高度评价中方修复工作。

    图为修复后的经学院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图为修复后的经学院夜间景观。许言 供图

      在许言看来,希瓦古城修复工作不仅是一项工程,也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更是个文化互相交流、双向传播的过程。他确信希瓦古城这颗“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将会重新焕发出璀璨光芒,文物保护工作也将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谱写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新篇章。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