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安徽第一条高速公路——312国道合肥至南京段建设项目动工,1991年10月建成通车,安徽实现了高速公路建设“零”的突破。从此,安徽省进入高速公路时代。
截至2023年底,安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800多公里。从“0”到“5800”,安徽历时38年。
期间,作为安徽交通强省建设主力军的安徽交控集团,自2014年重组以来,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2296亿元,新增通车里程1900公里。近10年建设成果,相当于前28年的建设总和。
筑路十年,俯瞰江淮大地,高速公路网络干支衔接、四通八达,安徽完成从“县县通”到“县城通”的里程碑大事,实现从“创新科技”到“绿色发展”的转型突破。
沿着高速看安徽,看的是一步一景、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是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生动体现,更是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强省新愿景。
俯瞰逢山开路的安徽高速公路。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内畅加外联 构建发展“快车道”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
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安徽省宣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省接壤的城市。这里,既有修建于唐代的徽杭古道,见证了千百年来皖浙互联互通的历史,也有G50沪渝高速公路穿城而过。
如今,节节攀升的交通流量,正是高速公路活力迸发的有力佐证:在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每日平均通行量突破4万辆,节假日最高达到10万辆,是江淮腹地连接沪苏浙地区的“大动脉”。
建设中的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项目。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快速增长的流量,让这里遇到了“成长的烦恼”,一度被戏称为安徽“堵王”“伤心岭”,扩容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于是,去年3月,G50沪渝高速广德至宣城段改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原先的双向四车道改扩成双向八车道,全面提高通行效率。预计到今年年底,这段高速公路将旧貌换新颜,以更坚强有力的“臂膀”输送东向希望。
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四通八达的高速网络,装扮着城市风景,也为区域竞争优势赋能助力。
“当年选择落户宣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借助宣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司产品可以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华晟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晓华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对公司的生产、销售及人才引进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俯瞰交错纵横的安徽宁国至浙江安吉高速公路安徽段。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截至目前,安徽交控集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164公里,占全省88%,其中八车道高速公路442公里,占比100%。
同时,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省际高速公路出口达到20个。其中,安徽交控集团投资建设完成16个,基本消除省际“断头路”,打通了一条条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高速走廊”。
土路变通途 铺好富民“振兴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安庆市天华镇马庙村,在坐拥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因崎岖的山路吃尽了苦头。
尽管这里是全国“一镇一品”茶叶示范乡镇,但在过去,闭塞的山路,让这里的好茶“养在深闺人不识”。
“仅有一条山路,从镇里到县城,开车要一个半小时,遇到雨雪天气,还会经常封路。”马庙村95后茶农孙超说,落后的交通条件,一度让老茶农们纷纷撂挑,外出打工。
但从2021年开始,随着太湖至蕲春高速公路安徽段开工建设,老茶农们又纷纷回来了。
建设中的太蕲高速。安徽交控集团供图
从空中俯瞰,太蕲高速安徽段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大别山南麓。作为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五纵十横”中“第七横”沪武高速的重要联络线,连接起太湖县城西乡、晋熙镇、天华镇、刘畈乡、弥陀镇等乡村。
“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填补太湖县山区没有高速公路的短板,让沿途30多万山区百姓受益。”安徽省交控集团太蕲项目办负责人车承志说。
在天华镇镇长王海生看来,太蕲高速的建设,不仅能让沿途乡村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还能吸引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等到高速修好了,我们到县城只要15分钟,甚至到武汉、上海的时间也可以缩短一半,再也不用担心茶叶卖不出去了。”言语间,孙超满怀憧憬。
建设中的太蕲高速隧道。人民网记者 陶涛摄
筑路十年,安徽交控集团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2296亿元,新增通车里程1900公里,“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形。
尤其是“十四五”以来,高速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20.1亿元,建成通车里程906公里,分别超出“十三五”总量28%、13%,让农村地区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大道行开阔,长路写辉煌。到2027年,安徽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7500公里以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环境优美的如画线条,正在江淮大地上交织成网。(记者 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