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生态

    让野生动物栖息地更“宜居”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30日 09:09:10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浏览:287次

    漩门湾湿地公园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与琵鹭。

    前不久,我国发布《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第一批)》,保护了82.36%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括苍山兽类鸟类及爬行类重要栖息地与玉环市漩门湾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被列入名录。

    近年来,台州市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展、优化,生境日益提升,有效促进了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据了解,台州市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108种。

    修复栖息地环境,合理规划减少对候鸟干扰

    每年9月到来年3月,是候鸟越冬的时间,也是漩门湾湿地公园负责鸟类监测观察的陈严雪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他都带着“长枪短炮”,寻找视野较好的地方观测鸟类。“台州处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迁徙带上,每年都有鸻鹬类或雁鸭类候鸟在这边越冬或是过境,它们会在合适的生境停歇补充食物。”漩门湾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科副科长陈严雪说。

    在湿地公园科普馆的实时监控处,可以监测湿地公园各区块鸟类的栖息情况。2021年,园区首次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物种——勺嘴鹬。这是漩门湾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良、适合鸟类栖息的最好证明。而要做到这点,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外,园区通过人工干预,营造环境去适应各类候鸟,也是关键。

    “近几年,湿地公园进行了候鸟栖息地系列修复工作,以营造鸟类的不同生活环境。”漩门湾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科科长吕华表示。

    比如,漩门湾湿地公园内修复打造的人造浅滩,变成了候鸟们最常“光临”的栖息场所之一。 “如果没有进行生境修复,这些区域就没有宽阔的水域,也没有裸露的浅滩和光滩,候鸟就没办法在此栖息。我们恢复这片区域,让候鸟的可栖息面积增大,容纳更多候鸟的‘光临’。”陈严雪说。

    除了打造和维护候鸟栖息地环境,湿地公园还通过实时监控以及控制游客游玩路线的方式,减少对候鸟的干扰。

    目前,漩门湾湿地公园监测到的鸟类种类约272种,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共有54种。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开展巡护并及时记录物种

    如果说玉环市漩门湾湿地公园是鸟类的天堂,那么,面积约2701公顷的仙居县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则给了兽类、鸟类、爬行类动物一个共同的家。

    “仙居县境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仙居县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徐润东说。

    茂密的植被,良好的生态,括苍山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保障。这里也成为浙江省仅存的几处中华斑羚野外种群分布集中区之一。

    “经过几年的调查,发现浙江省境内只有丽水市莲都区和仙居县括苍山有分布中华斑羚种群。从目前数据来看,仙居县是华东地区中华斑羚最密集的分布区。最近两年,我们也开始做中华斑羚种群及栖息地保护,还有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工作,对中华斑羚种群的繁衍及保护有重要意义。”徐润东表示。

    近年来,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仙居县在人力、物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应天豪是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每天他会和同事一起,跋山涉水,穿梭在茂密的丛林之间,记录林间的点点滴滴。“我们在巡逻过程中,如有发现未记录的野生动植物,就会拍照记录并向上级汇报。”应天豪告诉记者。

    除了记录发现的野生动植物外,更多的时候,应天豪还在守护保护区的安全。从检查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到森林防火,再到劝阻驴友或盗猎者进入保护区,日复一日,看似枯燥,应天豪却乐在其中。

    记者从仙居国家公园管委会了解到,除了安排护林员每天巡山外,管委会还发动附近村落的村民,共同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用数字技术进行可视化监测,为物种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在保护区内的空气自动监测站,每天都在实时记录着保护区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各项指标。“这些数据不仅能实时监测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也为我们今后开展物种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仙居县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心副主任顾婧婧表示。

    保护区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用数字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和研究。通过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大屏,整个保护区地形分布尽收眼底,这套于2023年上线的智能监管系统,集聚了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森林防火、入区人员管控可视化等各项功能。

    “我们共有55台监控。如果有偷猎、偷盗等情况出现,我们就会派巡护人员去锁定点位。”顾婧婧说。

    除了加大基础投入力度,提升管护能力外,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还致力于科研监测研究,为保护区资源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与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台州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借力借脑,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投入科研监测工作。”顾婧婧表示。

    目前,保护区建有3个面积约1公顷的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20条动物监测样线,设置红外相机452台,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研究成果丰硕。目前,括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共记录到动物307种。

    “跻身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更大动力。接下来,我们将以数字化提升工作为载体,持续加大管护能力建设力度,以重要物种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持续推进保护区科研监测,鼓励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顾婧婧表示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安备:11010602130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