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文化

    宁德“非遗+文旅”融合发展催生文旅新业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3日 10:34:27    来源: 人民网     浏览:247次

    一到周末,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中华畲族宫的雷清梅工作室就热闹起来,几位游客正身穿畲族服饰拍照留念。

    据了解,雷清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畲族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她成立工作室,主要进行原创音乐制作、文化演出、广告、短视频等多项工作。去年7月,工作室搬迁至中华畲族宫,雷清梅就此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畲族文化拍照打卡等活动,助力畲族文化创新传承与发展。

    游客身着畲族服饰。雷清梅供图

    走进雷清梅的工作室,展厅衣架上整齐陈列着一套套民族服饰,不时有游客进来挑选、试穿。“我们上架了五、六十套衣服,除了畲族服饰,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及汉服,弘扬畲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大团结。”雷清梅说。

    除了服饰租赁及拍照服务,雷清梅工作室还承接研学团队体验畲族乌米饭制作、畲族凤冠制作等技艺。为宣传畲族文化,工作室专门制作了课件为游客讲述畲族文化,雷清梅还在工作室免费教唱畲族歌曲。

    工作室的入驻,让中华畲族宫更热闹起来。许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雷清梅分享的畲族文化,纷纷慕名而来。“有将近七成游客通过网络找过来,外地游客居多。”雷清梅介绍,后续工作室还将开设畲族彩带编织体验,加深游客对畲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鲤鱼溪景区。

    走进周宁县浦源镇的鲤鱼溪景区,时光仿佛慢了下来。鲤鱼溪穿村而过,鲤鱼在清澈溪水中悠然游弋,岸上游客驻足观赏,不时投喂食物给鱼儿,引得鱼儿一阵哄抢。

    不远处的鱼祭广场,一场庄严的鱼葬仪式正在进行。敬香、上酒、宣读祭文……最后,逝去的鲤鱼被送入鱼冢。这项护鱼习俗已在这里延续了八百多年。

    相处之下,鲤鱼溪的鱼儿们也不再畏惧人类。每当有人走近溪边,它们便会聚拢过来,仿佛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这种人与鱼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景象,就这样延续了八百余年,成为当地佳话。

    依托护鱼习俗,鲤鱼溪景区丰富业态、以商引流,突出民俗、物产、非遗和古村落等元素,打造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精品民宿、茶吧、共享空间等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

    周宁县还推出鲤鱼吉祥物周周鲤鲤,打造“周宁有鲤”文旅IP,建设“花鲤小镇”,多元化促进周宁文旅经济发展。

    四平戏。

    近年来,宁德市创新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活态传承、创意转化与产业赋能,让古老技艺与现代旅游碰撞出绚烂火花。一系列非遗项目从“被保护”走向“被需要”,不仅延续了文化根脉,更催生了文旅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宁德市文旅局还建设“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云小镇”平台,开设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馆、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馆、柘荣剪纸馆等VR线上三维虚拟展馆,还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如今在宁德,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结出累累硕果。这条独具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不仅守护了文化传承的薪火,更点燃了经济发展的引擎,为山海宁德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安备:11010602130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