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记者观察

    警惕“AI依赖” 人机共生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28日 16:00:54    来源: 新华网     浏览:131次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策划了全球首个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作者与论文评审的线上开放会议。主办方称,此次会议旨在创建一个“相对安全的试验场”,探索AI是否及如何能独立产生新颖的科学见解、假设与方法论等。

      如今,AI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好帮手,但它同时也在提供一种“认知捷径”,让人们不用费力思考便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一开始只是查询信息、翻译文字,慢慢开始利用AI辅助写邮件、工作总结、研究论文,甚至进行重要决策……过度依赖AI,利用其进行“思维外包”,有可能让我们日渐丧失思维的主导权。

      人机共生时代,人类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呢?

      AI“思维外包”藏隐忧

      正如上述会议所探讨的,大模型、智能体等AI应用已在包括科研在内的多领域广泛赋能人类生产生活,促进学术研究和生产生活提质增效,但其带来的技术红利之下也暗藏隐忧。一些新研究显示,过度依赖AI模型或可引发“AI脑雾”,削弱工作动力。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长期使用AI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研究人员对受试者展开脑电图扫描后发现,与没有使用AI工具的人相比,长期使用AI大语言模型的人大脑神经连接数降低,影响语言和行为等层面。微软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生成式AI会削弱批判性思维能力,导致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开发者在设计生成式AI工具时,应有支持用户提升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如提示需验证的场景。特别是在设计法律文书、医疗建议等高风险任务时,应强制弹出验证提醒(如“请核对AI引用的法规条款”)等,标注潜在风险,打破用户对AI“全知全能”的认知偏差。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苏青团队今年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表的研究还显示,AI的应用带来认知需求的“空心化”。当AI完成工作的“烧脑”部分,人类仅剩机械性执行,工作沦为“被动填空”,就可能会导致心理疏离,丧失工作动力。这就要求企业、政府部门等部署AI时要“慢下脚步”,可先小范围试点、可控推进,边用边观察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影响。

      人们为何“轻信”AI

      人们之所以愈加依赖AI,源自于近年来AI专业化能力和交互便捷性的飞跃:其生成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让不少人把它奉为专家,而对话式的交互方式让它好似一位学识渊博又无话不谈的“好友”,更易让人形成心理依赖和信任。

      如今,AI大模型“开箱即用”的便捷性,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由于缺乏基本的AI素养教育,使用者对AI本身的技术缺陷认知不足,更容易“轻信”。英国高等法院今年6月就要求律师采取紧急行动,防止AI被滥用,原因是数份可能由AI生成的虚假案例引用被提交至法庭。而今年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牵头,“让美国再次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儿童慢性病报告也因使用了生成式AI内容而出现重大引用错误。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詹姆斯·皮尔逊说,AI显著推动了科研进程,如可用于绘制蛋白质结构、研发新型抗生素,还能加快文献综述等环节的进度等。但当AI产生的“幻觉”出现在论文评审或研究中时十分令人担忧,AI还可能带有其训练数据中蕴含的偏见,进而加剧种族、性别等不平等问题。

      “我们在使用AI的同时,把判断力也一起外包了,不再去验证AI给出的答案,不再去反思使用AI的过程。无条件接受AI给的任何信息,就会导致人的主观能动性下降,深度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退化。”科幻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建立思维的“AI缓冲带”

      未来,AI一定会更加深度嵌入我们的工作生活。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新时代,与AI共处需要更智慧。美国AI教育公司Section 4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肖夫预测,未来10年,使用AI的知识型劳动者将分化为两类群体:“AI乘客”与“AI驾驭者”。

      “AI乘客”欣然将自身认知工作全权交由AI打理,短期内或因工作效率提升而获得认可。但随着AI能力的迭代,这些人终将被AI取代。而“AI驾驭者”则坚持主导AI的运作,把AI生成的内容当作初稿,对结果严格核查,有时还会关闭AI独立思考。

      “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学习和工作场景里,学会分辨哪些场景适合用AI,哪些场景需要人来进行有利辅助,判断和辨别AI给出的结果。”陈楸帆持同样观点。在他看来,人们应对自己的心智、认知掌握主动权,有意识地建立一个“AI缓冲带”,即面对新问题,先从自己的角度给出答案,再寻求AI的深化和扩充。

      “我们甚至还可进行‘对抗性生成’,即当AI给出跟自己观点十分契合的答案时,应有批判性思维去质疑,到底是我被AI所影响,还是AI在我的不断训练下,变得越来越趋同?我们是否能跳出思维惯性做出不一样的选择,给出AI没想到的答案。”他说。(记者 彭茜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安备:11010602130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