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艺术文化

    北京:音乐响起 古建“醒”来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9日 09:12:03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浏览:258次

           古建筑是有形的视觉艺术,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二者似乎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但近年来,无形的音乐与有形的古建筑从相交到相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也开辟了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探索古建活化利用新方式


           2020年,上海民族乐团推出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古老的编钟叩响悠远的金石之声,再现了紫禁城600年的沧桑历史。2021年,中央民族乐团创排民族音乐会《长城》,打击乐的有机组合表现了长城的磅礴气势,长线条、长气息乐句诠释着长城的绵延和壮丽。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开幕式以体现传统礼乐文化的国家级非遗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作为开场曲。夜幕降临,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天坛祈年殿被灯光点亮,演员身穿古代宫廷服饰,奏响编钟、编磬、笙、排箫、琴和瑟等古乐器,演奏了《中和之曲》《明朝乐章》等10余首中和韶乐及宫廷雅乐代表曲目。出于对古建筑和音乐艺术的敬畏,音乐季演出策划都是根据前期对古建筑的声学结构、历史文化功能进行详细调研后最终确定的。知名大提琴家宋昭认为,古建音乐季不仅给音乐家提供表演的舞台,更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让音乐家与建筑艺术产生共鸣。

           音乐与古建筑的融合,为挖掘传播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活化利用古建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出新路径。青年建筑师朱起鹏认为,在不干预、不减损古建历史价值的情况下,音乐让古建筑和现代生活发生联系,让历史遗存真正“活”起来,被纳入到城市运转中。


           开辟历史文脉传承新路径


           保护利用古建筑不仅是对建筑本身加以保护,更是对其历史和文脉的传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认为,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不仅让古建筑在音乐作品的演绎中被更多人看见,也让古建筑承载的文化以音乐为载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和《长城》,让建筑及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在跨时空传播中获得恒久的生命力。又如,杭盖乐队在白塔寺唱响摇滚乐,让更多人知道了白塔寺是由忽必烈敕令建造的,是元朝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之处。”吕舟说。

           音乐与古建筑的结合也为年轻人了解古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架起一座桥梁。

           民族音乐会《紫禁城》就是一群“90后”从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创排的。他们用多媒体舞台影像营造变幻莫测、妙趣横生的不同景致,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音乐融合,成功实现对紫禁城从帝王宫殿到精神象征再到建筑瑰宝的文化解读。在音乐会《紫禁城》的助力下,紫禁城600多年的厚重历史,以年轻化、清新灵动的形式实现了破圈传播,使很多年轻人对紫禁城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萌生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切和思考。

           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项目发起人姚瑛表示,中国建筑的精髓表现在文化上,如果能在古建筑的空间内演奏好的音乐作品,能够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希望通过传承创新,揭开神秘面纱,让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都能体会并接受古人心中的和谐之美。”天坛公园神乐署雅乐中心副主任霍燚介绍,截至目前,中和韶乐线上观看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在传统节日、小长假等,中和韶乐也会以专场音乐会的形式与网友见面。


           打造文旅消费转化新模式


           为了让音乐“引擎”在古建筑里释放更多能量,2023北京古建音乐季还开展了城市行走、艺术体验工作坊、快闪展览、文创集市等活动,探索文物空间里合理可行的新消费模式,形成受青年人追捧与亲子人群喜爱的内容矩阵。

           “近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满足广大游客文旅消费的新需求。”北京北海公园副园长王嵩介绍,着眼于文旅融合发展,北海公园今年推出了“传统文化展演+沉浸式逛园林”文化深度体验活动,“现在人们听着音乐逛园子,感觉新奇而美妙。”

           “北京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以东城区为例,我们在古建筑里用音乐之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机,营造了文旅休闲新空间,也推动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姚瑛介绍,2023古建音乐季还于今年7月走进了泉州,主要演出场地就选在泉州府文庙和洛阳桥两处古建筑。清雅灵动的琵琶声扣人心弦,古朴幽雅的南音让人回味无穷。在别具一格的沉浸式演绎中,音乐与古建筑交相辉映,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与古建筑共同营造出的历史氛围。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来了,游客也来了,古建筑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人气得到了提升,功能得到了拓展。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