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就应该是诗意栖居地。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让城市更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成为芜湖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命题。当前,芜湖坚持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基准,把城市运营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推动城市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对普通人的吸引力,正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
当前,芜湖的城市发展站在新起点上,面临着新形势。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从国内国外的整体环境来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运营驱动型转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来看,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来看,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城市建筑不是越高越好,“里子”和“面子”同样重要。
这一系列现实,促使城市运营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之中。这一理念更是芜湖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实际举措。
那么,什么是城市运营的理念?
实际上,这是一个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对城市空间、资源、资产、功能等进行整合以外,还要以用户思维赋能城市更新。简单来说,就是“群众要什么,城市就给你什么”。就好比建设一个舞台,想让节目既能演好又产生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就需要运营的理念。
二
对于芜湖而言,怎样让城市运营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
首先是创新运营模式。比如,芜湖紧抓长江大保护契机,实施7个污水提质增效项目,探索出“厂网一体”的运维模式,实现城区污水设施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运营,努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该模式被住建部列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其次是激发城市活力。比如,经开区“三湖”片区不是简单的环境改造,而是打造“总部研发在湖边、成果转化在园区、规模制造在厂区”的创新链,形成山水与汽车产景融合、主客共享的文旅片区。还有很多类似举措,都是通过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持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激活城市发展活力。
最后是紧扣群众需求。芜湖聚焦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将城市更新与提振消费紧密结合,围绕“新场景、新热点、新业态”,激发消费潜力。例如,围绕环镜湖等6个更新改造典型片区,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陶塘里特色街区等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富有科技感、时尚感、国际化的“湖街一体”商业街区和网红新地标。
总而言之,芜湖将积极引进和培育更多市场化专业化城市运营主体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更新模式,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
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运营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真正服务人”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一直以来,芜湖市始终将公众参与贯穿于城市更新全过程,将群众“金点子”转化为城市更新工作“金钥匙”。从“两代表一委员”、企业和群众代表中遴选30名“人民城市体验官”,深入人民城市建设224个点位,累计反馈具体问题115个,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195条。开展全民共享空间营造活动,通过“亭台轩榭命名权捐赠”“公园座椅众筹”等活动,引导市民认养绿地、书房等公共设施,群众捐赠设施超千件,不断提升群众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获得感。
芜湖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但如果只用一个特征来体现她的幸福感,那就是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她的幸福感来源于“您举报、我奖励”“您留言、我来办”,城市的每一次进步,群众都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她的幸福感来源于“落叶缓扫”,只为用“金色大道”和银杏墙记录下献给市民的浪漫;她的幸福感来源于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她的秀美与温情,又能亲身参与这座城市的发展脉动,人人都能一起奔赴省域副中心建设的美好征途。
城市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人与城市共生共荣、共促共进,这就是芜湖的近悦远来之处。(记者 潘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