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记者观察

    关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各地“八仙过海”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19日 10:20:1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浏览:102次

      “对于我们这种众包骑手来说,职业伤害保障给我们节省了成本,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保障水平,让我们能更安心地工作。”今年1月6日中午,外卖平台骑手罗华因交通事故导致左膝髌骨粉碎性骨折,重庆市人社部门于1月10日快速作出职业伤害确认,罗华及时拿到了补偿。

      罗华说的职业伤害保障,是国家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设的一种新型工伤保险,由平台企业缴费,就业人员个人不缴费。保障的范围和情形、待遇的标准和水平,与工伤保险基本保持一致。他的经历是各地重视并维护新就业劳动形态合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新就业形态因具备灵活自主、形式多样等优点,成为不少人的就业新选择。但他们的养老、医疗、职业安全等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广受关注,面临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如何在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同时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各地在制度机制、工作方式、服务保障等方面出真招。

      畅通维权渠道,多部门形成合力

      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化、工作安排弱组织化、工作时间弹性化等特征。“许多劳动者与企业间并未签订劳动合同,企业或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用工关系难以认定,发生纠纷后,劳动关系定性、处理是一大难题。”北京大成(厦门)律师事务所律师薛江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些劳动者在平台算法的驱动下长时间工作,强度高且伴有较高的安全风险隐患,但维权能力相对较弱。

      薛江华举了两个例子:“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主要面临交通事故、高温高寒工作环境等带来的职业伤害,网络主播面临的主要是超时工作所带来的健康损失。”

      显然,新就业形态打破了旧有劳动法律秩序下的传统劳动关系模式和管理规范,对现有劳动法律体系、政府部门执法形式、就业服务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提出了新要求。这也意味着,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涉及多个部门,需形成合力。

      在厦门市湖里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基地,人社部门牵头开展协同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纠纷工作,形成“一基地、多协同、共服务”的仲裁员、监察员、调解员、工会干部、法律援助律师驻点协同模式。

      “根据劳动者提出的各类诉求,我们会进行内部分流,由此最快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湖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黄凤妹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处理了350起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案件,一天内达成和解的近五成。

      一名从东北来到厦门工作的某企业快递员工在上班路上猝死,留下无工作的妻子和3个孩子。获得工亡保险赔偿后,家属要求企业予以经济补助,后经厦门市邮政快递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多次沟通交流,双方对补助金额达成协定,企业当场履行调解协议内容。

      “人性化的处理保障了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发生在去年12月的这起调解故事,厦门市快递行业协会秘书长朱毅福记忆犹新。

      据他介绍,厦门市邮政快递业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于2023年5月8日,在市邮政管理局及市司法局指导下,由市快递行业协会牵头成立,是福建省首个以快递员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依托北京大成(厦门)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支持,截至目前,该中心已为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15件、法律咨询等约160人次、调解5件,多部门形成合力,成功将劳动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

      济南市人社局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建设,建立以共同参与、共同处理、行业监管为主、行政干预为辅的“共商共处”工作机制。“我们联合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行政指导,引导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考指引签订劳动合同或书面协议,指导企业制定完善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平台算法规则、报酬支付、休息休假等制度。”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宁延学说。

      截至目前,济南市共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11家,其中在各级仲裁机构内设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组织3家。今年上半年共受理纠纷165件,调解成功的达100件。

      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人社、工会、法院、司法、检察、交通、公安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解决机制,成立监利市劳动人事争议一站式维权中心、监利市新业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维权协同联动效益。此外,该市还建立了“人社+工会+法院”劳动争议裁调审衔接机制。“劳动争议案件从进入仲裁程序到法院诉调程序全部实现一个窗口处理,不让群众多跑路,打通劳动人事争议维权‘最后一公里’。”监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人事仲裁院仲裁员李群介绍。

    不断放开限制,拓宽参保渠道

      在越来越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出针对这一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有效参保机制,成为重要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灵活就业人员已经享有一些社保参保渠道,绝大部分城市已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灵活就业人员可选择在户籍地或就业地参保。

      比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两种制度可选择,一种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由个人承担;另一种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然而,在一直备受关注的职业安全方面,未与企业或平台签订劳动合同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往并没有参保渠道。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副处长卢伟介绍:“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捆绑,需要由用人单位缴费,申报工伤保险必须提交劳动关系证明。”

      为了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职业安全保障,自2022年7月起,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美团、饿了么、货拉拉等7家平台企业开展试点。

      “与传统工伤保险不同,职业伤害保障由平台企业直接缴费,采取按单计费、按月订单量申报缴费方式,既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也不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重庆市财政局社保处副处长夏添说。

      外卖平台骑手邹佳宏于今年1月8日中午在重庆市璧山区东林大道49号红绿灯路口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左膝关节和小腿软组织伤,肇事者逃逸。点击平台App上的“一键报案”后,当地人社部门第一时间响应,于3天内快速作出了职业伤害确认,邹佳宏很快得到了救治和报销。

      “以往,相关平台和企业都是给众包骑手购买商业保险,受伤后需要自行对接平台,通过客服线上指引方能对接商保流程,不但麻烦,且保障水平不高。”据卢伟介绍,参加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以后,骑手只需通过平台App第一时间点击“一键报案”,无须亲自交资料、办手续,体验很顺畅。

      重庆市于2022年7月1日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该市职业伤害保障参保人数达55万人,累计接收订单总量13.15亿单。

      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安全保障方面,济南市不断探索寻找劳动者权益和企业发展的平衡点,对从事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或所依托的平台企业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的,按照每人每年不超过100元进行补贴,累计为3791人发放补贴37.91万元。

      此外,各地也在积极展开探索。厦门于2023年9月推出“益鹭保”,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职业伤害保障,减轻平台企业经济负担,截至今年7月,“益鹭保”已惠及17916人;上海整合职业伤害保障业务,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津贴以及生活护理费等待遇均已实行“免申即享”;深圳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会员赠送一年保障期的互助保障计划和重疾险,并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会员开发专属集体意外险等。

      加强法律普及,把纠纷解决在源头

      从2021年起,薛江华开始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一次法律咨询让她深刻体会到普及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对这一群体的重要性。

      去年,30多位劳动者来到她所在的律所,主张劳动报酬和押金。律师在帮他们释法说理、梳理工资项目和平台信息后,劳动者回去与企业再沟通,企业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双方有争议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经此次普法后,劳动者没有提起诉讼。“一方面为劳动者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另一方面也节约了司法资源,减少了因权益纠纷而产生的社会成本。”薛江华说。

      厦门市湖里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基地运用信息系统,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企业、行业用工存在风险的及时预警。黄凤妹介绍,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提前发现、提前介入。“以前是劳动者来了,我们才会介入处理。现在有了系统的提示,我们可以提前介入,从源头上减少数量,提高处理效率。”

      济南市人社局通过多渠道政策宣传,动员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以灵活就业方式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一方面,将新就业政策送上门,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圈开设政策宣讲会,有针对性地解读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措施和实施意见,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注最多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另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青年代表、知名律师等共同做客直播间,在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预防工伤、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新业态青年关心与帮助,累计吸引了超过4万名新业态行业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参与。(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许革)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安备:11010602130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