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城市专题

    安徽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03日 10:20:56    来源: 安徽日报     浏览:139次

    吸引和利用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全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

    一直以来,安徽省高度重视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落户。今年1月至7月,全省新设外资企业289家,实际到位外资130亿元,同比增长4.9%。大众汽车、联合利华、林德气体……目前,共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者在安徽省设立企业超5000家,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必须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动力不足,各种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增多,跨国投资在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必须承受住压力,并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在塑造吸引外资新优势上展现更大作为。

    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这是一场事关开放观念和开放本领的系统性考验。全省上下需要从招引方式、产业生态、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发力,进而构建起全方位外资招引体系。

    善用平台,构建开放矩阵

    9月20日至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办。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659位外宾参加大会,参会国家和地区、外宾数量创历届大会之最。在此期间,跨国公司、德企、日企等专场对接活动,更是搭建起了安徽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

    以开放促合作,以平台思维推动高水平开放,是安徽省探索出来的外资招引特色“打法”。

    除了顶格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近年来,安徽省着力打造包括“海客圆桌会”、“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高能级开放平台,形成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矩阵,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配置。

    平台功能各有侧重。“海客圆桌会”功能定位为“招商、咨政、交友、服务”,是针对海外投资者定向打造的联系服务外商招引外资的省级层面机制化品牌性平台。“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重在链接国际资源,共同谋划组织客商来皖考察、交流洽谈,赋能市县高质量发展。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陈若愚认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矩阵,是增强区域外资吸引力的关键路径。

    “但平台的效果,仍取决于如何推进。”在陈若愚看来,首要的是坚持开放平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围绕安徽省产业优势与发展定位,对开放平台进行精准设计,坚持特色发展,注重精耕细作,以促进合作对接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就现状而言,最需要接受开放平台赋能的是基层县市区和各类开发园区。目前,不少地方缺少外资项目,根子上在于既缺乏打通吸引外资渠道的能力,更存在开放主观意愿不强的问题。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在一些境内外企业家、商协会等招商资源集聚的开放场合,某些地方参与意愿不强甚至“缺席”,存在不愿、不会与外商企业打交道的封闭心态。

    对此,陈若愚建议,各类平台要强化与基层联动、更有效地为基层开放赋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基层单位的对外开放意识与项目承接能力,构建上下协同、全域推进的开放格局。

    如何最大化发挥平台效能?今年以来,一些开放活动采取了进园区、进企业的“会议+”方式,提升供需对接精准度。今年6月,作为“海客圆桌会”活动之一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举办,在筹备阶段,省商务厅会同相关园区系统梳理了来安徽的德国企业的合作需求和安徽省企业对德合作意向,会后,又组织近100家德国企业及机构高管考察合肥、芜湖、六安、淮南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种变“一场活动”为“一系列深入考察”的务实方式,实打实促成了一批合作成果。

    环球科创联盟是“徽动全球”合作伙伴,与安徽联合举办了多场对接活动。环球科创联盟理事长袁立提出:“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完善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机制,通过合适的渠道、必要的层次汇集处理各方建言,从而更有效地助力国际合作及安徽本土企业海外发展。”

    善抓机遇,深耕产业开放

    作为马鞍山市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圣戈班管道系统有限公司已扎根马鞍山27年。彼时,因钢立市、因钢兴市的马鞍山和生产铸铁管道的圣戈班,以钢铁制造为基,依托产业资源,双方顺利“牵手”。

    曾几何时,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换取超大规模市场,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是外资投资中国的一大逻辑。零售、服务、传统制造等行业因此成为外资企业布局较多的领域。

    近年来,这一基础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随着中国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些领域对外资的依赖性有所减弱。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外资,也不意味着外资的机会少了,而是新的生态正在构建、新的机会正在涌现。

    美格纳是韩国最早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去年将中国区总部落户合肥。为何选择安徽?在一次“投资安徽行”活动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金荣俊坦言:“这里拥有完善的半导体生态系统和强大的半导体产业园区,我们可以接近现有和潜在的业务合作伙伴,比如京东方、维信诺等企业。”

    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均超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均超5000亿元……安徽省以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展现出了对外资的全新吸引力。

    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分论坛活动之一的新兴产业与跨国公司对接会上,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高级副会长范诺亚说:“安徽正重点布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动汽车及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前沿及新兴产业,这些正是美国工商界可深度参与合作的方向。”

    对外开放的核心是产业开放,产业开放的核心是利用外资。

    作为全国第六位的工业大省,安徽省制造业规模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攀升。由此,产业开放的“扇面”展开得越来越宽,正处在利用外资数量、质量突破的“机会窗口期”。

    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在制造业领域,外资企业投资重资产、周期长、资金大的制造业大项目意愿不高,这导致一些地方利用外资项目难以取得突破。

    破局的选项之一在于,结合安徽省产业基础和优势,引导外资流向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

    “安徽可以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发展战略优势,鼓励外资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设计中心等‘轻资产’机构,与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形成协同。支持外资企业持续扩大投资,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原有重资产项目的效率和价值。”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邓富华建议。

    在省商务厅厅长孙东海看来,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应用场景,创造了大量的生产服务需求,研发设计、检测认证、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皖投资将拥有无限商机。安徽省各地应聚焦相关行业领域,积极对接相关外资企业,拓展更多合作项目,持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善做“加减”,创优开放环境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从签约到首车下线仅用18个月,创造了跨国合作的“安徽速度”,至今为业界津津乐道。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聚焦外资招引上,体现为在外资准入限制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

    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从完善外资相关法律法规到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近年来,我国外资准入限制持续缩减,进一步拓宽外资企业投资空间。

    随着利用外资的形势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持续跃迁,吸引外资的路径、方式和步伐打法等都随之进阶升级。

    陈若愚认为,现阶段,返程投资、基金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外资在华投资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样,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在适度放宽外资在证券、基金、期货等领域准入限制的相关政策部署,为外资机构提供更便利的投资渠道。

    安徽省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明确,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开展反向投资等方式引进优质境外资源。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免登记等试点。同时,还明确提出,就近就便受理审批在华投资、创业、科研、经贸外国人申请签证延期,落实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采访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方面认为,外资准入以及其他相关涉外服务事项很多都不是地方事权,自主作为空间并不大,因此不免存在“观望”态度,从“看政策”到“用政策”的主动谋划、自主出招还有待加强。

    当前形势下,吸引外资不仅需要创优营商环境,更需要创造更加便利友好包容的工作生活环境。因此,在做好准入“减法”、服务“加法”上,更需要各级各部门积极研判政策导向,顺势而为、主动作为,谁见事早、行动快,谁就能成为“赢家”。

    在服务外资项目中,省发展改革委就牵头建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和外资企业联系服务机制。对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纳库管理,并对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纳入省级协调机制,推动解决外资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审批、用地、环评、融资、进口设备等问题,开辟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尽快落地,先后解决大陆马牌、广德华域皮尔博格等企业进口设备免税确认问题。

    为方便外籍人士在皖生活,安徽省目前设立2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省内三甲医院建设国际医疗部,实现个性化诊疗服务。省商务厅编制《外国商务人士在安徽工作生活指引》,涵盖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得到了外资企业家以及外企员工的广泛认可。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未来,安徽省将持续完善外资企业服务,不断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保障外资企业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建设一流国际化生活社区,汇聚更多的国际医疗、国际教育等资源,为外商在安徽投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记者 彭园园)

    主办单位:《城市建设》杂志社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8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16
    期刊出版许可证:京期出证字第2713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006号
    《城市建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781X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897/F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104    国内统一刊号:CN 11-9313/TU
    京ICP备:09009872号      京公安备:11010602130007
    Top